2025年10月17-19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顺利召开。大会以“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创新与范式转移”为主题,共设主旨发言、特邀研讨、小组发言、圆桌讨论及会前工作坊等环节,吸引来自国内外4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申城,共话二语习得研究的数智转型与本土创新。会上,Wander Lowie、Boping Yuan、Masatoshi Sato、Eric Friginal 等海外专家依次发表主旨报告,分享二语习得研究的最新国际进展;爱思唯尔出版社研究伦理讲座同步举行,助力青年学者规范学术行为。分会论坛期间,主编面对面环节由 Marta Anton、李成陈、泰文娟、Masatoshi Sato、朱彦、Eric Friginal、周长银、刘宏刚、郑咏滟等期刊主编、主持人与在场师生深度互动,共话选题、方法与投稿策略。
我院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倪锦诚教授、骨干教师计霄雯博士和安竹筠博士携研究生安文彩、李秋彤、薛琪和余昊潼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在不同论坛宣读了最新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我院外语学科在前沿技术与应用研究中的学术活力。
会议期间,倪锦诚教授作为第16分论坛“儿童二语习得研究新进展”的召集人之一主持了该论坛,并做了题为《AI 赋能儿童二语习得研究新范式:视角、方法与个性化教学创新》的论坛报告,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驱动的儿童二语习得模型构建、多模态数据挖掘与个性化教学路径,引发与会专家热烈讨论。计霄雯博士在分论坛做了题为《三语者概念表征启动实验的有效性研究》的报告,深度探讨了以三语者概念表征为研究目的时启动实验的有效安排,从实验被试、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方面论述具体实操方式。研究生论坛环节,我院2023级硕士生安文彩以《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为题汇报了利用大语言模型即时反馈提升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实验成果;硕士生李秋彤则聚焦研究《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个体认知能力差异与多模态教学的交互作用》,通过眼动与行为数据揭示了认知风格与多模态输入对词汇保持率的动态影响;硕士生薛琪分享了《AI驱动组块策略对儿童英语阅读能力影响及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与在场师生一起研讨了AI辅助组块策略在儿童二语学习中的显著作用;硕士生余昊潼围绕《文化资本视角下少数民族儿童二语习得困境剖析与策略——以四川某地儿童为例》,汇报了社会文化资本的差异是如何影响少数民族儿童的英语学习并对此提出了针对性策略。四位研究生同学的汇报逻辑严谨、数据详实,获得现场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此次参会不仅彰显了我院“AI + 外语”跨学科研究特色,也进一步拓展了与国内外学界的深度合作。未来,学院将持续支持师生投身学术前沿,助力我国外语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

与会部分师生合影

倪锦诚做论坛报告

计霄雯做论坛报告

余昊潼做论坛报告

 
